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杜益民
 
杨小凯(1948-2004)原名杨曦光,出生于吉林敦化县。就读于长沙市第一中学,旁听湖南大学数学系课程,邵阳湖南新华印刷二厂校对工,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经济研究所硕士、实习研究员,武汉大学讲师,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莫纳什大学终身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新兴古典经济学主要创始人。
哈耶克(1899-1992)祖籍捷克布拉格,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就读于维也纳高级中学,维也纳大学博士,奥地利商业周期研究所所长,维也纳大学讲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芝加哥大学、弗莱堡大学、萨尔茨堡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奥地利学派经济学重要代表人物。
2021年春天,杨小凯欣喜地乘上时光机,抵达维也纳。阳光和煦,花开争妍,紊绽芬芳。昔岁彼此未曾晤见、在天堂缅想甚久的两个以思考为生活方式的人,扺掌而谈将他们连接在一起的理论,共享思想的深邃。
哈耶克:“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亟盼把晤,作一夕谈。小学时我对同龄人所学的和老师所教的大部分东西了无兴趣,对感兴趣的则爱不释手,所以常跟老师闹别扭,换过两所中学。未毕业便入伍,参加一战。素闻您也从中学肄业,没有上过大学却得到硕士和博士学位。
杨小凯:份属晚辈,当恭立聆诲。与您无一面之雅,也无通信联系,只有远远地敬佩。转眼已过经年,往昔渐行渐远。时处文革动乱,因故服刑10年。为避免褚小怀大、汲深绠短,艰苦劳动之余,拜关在狱所的30多位教授、工程师、报社主编等为师,学习英语、数学、电机原理和汽油机维修、机械制图、建筑技术,读了《资本论》《世界历史》,努力“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积年累月地多闻阙疑、沉潜深思,草就五六十本读书笔记和一部电影文学剧本。
看完《资本论》,心中期望自己能成为济世津逮的经济学家,并产生3个初念:搞清使用价值在价值理论中的重要性,把分工理论糅入价值理论,数学化价值理论。沿着这个思路,笔之于书,推衍戈森第二定律、城市化层级结构模型、纳什议价模型、劳动分工理论等。尽管日后发现它们很早以前就被西方学者形式化了,但这是晚生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独自思考出来的。北京的两年里研习由凡勃伦定名的新古典经济学,敏感到这是一个没有充分踏勘的领域,自己对劳动分工理论的认识方向是正确的。在思想的乐园里徜徉,暗暗立下宏猷,积思求解,型塑理论雏形。在普林斯顿接受迟到的系统训练,比较新古典经济学与在下的想法,给自己以必抵于成的激励和暮鼓晨钟:别人想过的很多东西,我也想得出来;我想过的有些东西,还未被别人想到。新古典不少东西比自己想出来的要高超,但对分工的分析不如晚生搞出来的模型。此时,有一种能惹得人寝食不安、必欲苦苦追索的诱惑。与老师、同事、同学交流频仍,时相讨论,思致旷远,一发不可收拾,最终萌蘖和凝集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文献。
哈耶克:形格势禁之下小凯困厄发奋,寻找精神指归和义命之所在,岩岩大志,触发理论雄心,骨子里透着一份执拗的纯粹。博习亲师,磨砥刻厉,积健为雄,读书得间,不仅在囚系中念完“大学”,而且显露作为顶级经济学家的潜质。
平空起不了华夏。重读先生至论,深觉新兴古典与奥地利学派有着同样的渊源:古典经济学。它是一处实极可观的所罗门宝藏,须穷波讨源,构会甄释。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关怀的是国家如何富裕起来。斯密大倡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国富论》第一章以“论劳动分工”为题,以制扣针业为例畅谈分工,用最明了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思想。
俾使人们对分工理论的“宗庙之美和百官之富”有全面了解,取其表表者历陈之。下面一段预备性的评论,不敢谓决无遗漏,但重要的都在了。这个问题的漫长思考史,斯密之前可上追至柏拉图,在公元前380年就从分工角度理解城市,论述分工的意义在于使得每个人专门去做最适合其性格的工作,这是实现正义的必要条件,罗宾斯断言其为确切阐述分工原理的第一人;第一次使用“经济”这词的色诺芬,意识到分工受到市场规模限制;荀子形成“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的看法;司马迁把商人致富的主因归结为“诚壹”;相并而提的配第、曼德维尔、哈奇森,相继认识到专业化对生产力进步的意义;弗格森以演化观念观照社会分工,述析制造商分工越细、花销就越少、获利就越多,且每种商品都能大量生产。斯密之后,追迹所及的李嘉图申叙外生比较优势与分工的关系;直至庞巴维克之前对资本和利息理论做出最充分分析、第一个目技术变化为持续增长主要源泉的约翰•雷,指出分工可以节省原材料、提升工具的利用率;黑格尔与探研工厂制度的巴比奇剖释分工、专业化使每个专业操作简化,因而机器得以发明和应用,制造人类第一台计算机但未获成功的巴比奇还敏锐观察到分工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学习能力;马克思发现分工效率的源泉是劳动协作;涂尔干诠证分工使社会成为可能、形成“有机团结”,等。分工问题也是奥地利学派长期思考的重要问题。庞巴维克察觉分工越发达,生产结构越有“迂回性”;米塞斯把分工视为社会的本质,“分工的扩大是经济进步的同义词”;在下喜欢用古希腊词“卡塔拉泰”,意指互通有无或交换,以及将陌生人变成朋友。
不幸的是,除了杨格等少数人,迤逦相属的古典分工思想却没有被后进所爱重,遂有中衰之叹了。您和黄有光等栖心于此,做出典范性研究,创立的新兴古典经济学重新组织经济理论,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灵魂——分工和专业化思想——在一个现代躯体中复活、升华。
杨小凯:科斯听过您的公共课,关系紧密。超边际分析思想蕴含在他1946年的《边际成本争论》中。科斯讲,消费者不只是需决定多消费一个单位,还需决定是否把钱花在这种产品上面;报酬递增的行业不会以边际成本定价,而以总成本效益分析定价。超边际分析概念,由“公共选择之父”布坎南和斯塔布尔宾于1962年提出。如果一个决策变量的最优值取其上限或下限值,则最优决策就是一个角点解。如果最优值取其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值,则它就是一个内点解。超边际分析就是对每个角点解予以边际分析,再在不同角点之间进行总的收益成本分析。角点解在生活中经常碰到,大学选专业就是个跳跃式、非连续的角点解。你选经济学,听微观、宏观、计量课,花在这3门课上的最优值是正值。不上化学、物理课,花在这些课上的最优值是零值。内点解是个连续的边际决策。吃饭时花多少钱,须基于预算约束下效用最大化原则。吃的太多,成本超过好处,得不偿失;不吃则挨饿,节省的成本比增加的效用要少。最优值既不是把钱都花了,也不是一元钱也不用。包含两种类型决策分析的超边际决策,是比较困难的选择。此类选择,近于中国人常说的“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网络经济的兴起,使传统边际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更加明显,总有“烧火棍打白果——够不着”的味道。
经济学家不喜欢角点解的原因,技术性地说是可能的角点解非常多,有难以措手之感。如果有3种产品,每种产品有自给量、购买量、售卖量,则涉及9个变量,511个角点解。而市场均衡是所有人的角点解的组合,角点解数目是个天文数字。这个难题由晚生试手,于1988年成功解决。即创试运用库恩一塔克定理,排除一些非优化的可能解,从而将最优解的范围大大缩小。其具有不可以区区视之的意义,结实地锐化了分析工具箱,为理论发展打下第一根尖桩。
哈耶克:翘楚学者马歇尔为经济学发展做出开拓性努力。他整理形成新古典经济学体系,促成古典经济学向现代经济学过渡。其最主要作品是《经济学原理》,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大著。自此,人们言必称新古典。是书分为两大部分:没有数学模型的专业化和分工理论,用边际分析方法、数学模型表达的资源分配问题即价格理论,且两者之间并无明确关联。这里需明确,分工和专业化是两个概念。专业化取决于决策者对经济活动的选择。分工是从更宽的角度来讲的,取决于不同个体之间专业化的交互作用。昔年,尊师维塞尔、庞巴维克往往与马歇尔一见面,就发生激烈的争执。当然,争执的不一定会是分工和专业化的问题。
杨小凯:马歇尔在有英国数学鼻祖之称的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数学,是很有才华的数学家。他之所以不能用数学模型研究分工问题,是因为涉及角点解,而库恩一塔克定理到上世纪50年代才被发现。马歇尔将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截然分离,避开角点解。由于数学化可大大提高思想交流的精确性和效率,《经济学原理》中的资源分配部分即需求供给的边际分析便成为今天的主流经济学,而古典经济学关于分工这个核心理论就不再被课堂和教科书提起。萨缪尔逊《经济学》是另一个分界点。这部世上最为畅销的教科书中微观经济学部分就是马歇尔对供求的边际分析,宏观经济学部分就是凯恩斯的那一套,里面只有一段内容涉及分工,给予象征性重视。由于此书为范本,是以教科书中不再有分工理论的应有地位。
哈耶克:行将分析的杨格才调极高,继斯密之后对分工理论做出重大贡献,豁人耳目,接引后学。他可谓师中之师,“河汾门下”,是培养阿罗、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布坎南、贝克尔5位诺奖得主的奈特的老师,也是诺奖得主俄林以及张伯伦、卡尔多等经济学重镇的老师。还有一个学生柯里,于1940年代两度作为总统代表赴中国,协助制定美国对华政策。宽松意义上,据张五常统计,得到诺奖的奈特的俊裔凡11位,绝对占C位。经济学界中阿罗和威尔逊的门生得奖算多的。近顷得知,向阿罗抠衣请业的有4位,涉信息不对称、合同理论、机制设计领域。威尔逊有3个弟子,皆涉及市场设计或拍卖理论。在汲引后进方面,与作育6位诺奖得主的“原子能之父”费米有一拼。
斯密少时常到制针厂玩耍,杨格中学毕业后跟您一样做过几年的“梓人”,显系你们正是在生活世界心营目注,经验劳动分工而身受其惠,发现既有的分工理论于应用时显得有几分拘谨。1927年他离开哈佛,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之邀,接替斯密理论研究权威坎南教授的经济系主任职位。翌年9月,昂昂自若地发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经济科学与统计学分部主席就职演说——《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这是一篇被当代分工问题论文引用最多的文献,一度代表该领域的最高成就。作为接榫者,他捡拾被人类丢失的知识,濯去旧见、以来新意:马歇尔的规模经济概念可能妨碍清楚地认识报酬递增所带来的经济进步现象。其界分了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产业进步过程的某些方面得到揭指,但一些方面不清楚。比如,某些生产原料和设备的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可以看作其他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但不能把所有独立的企业内部经济加在一起而称之为外部经济。文称试图从个别企业的成本和价格来研究报酬递增,徒劳无益。认为斯密“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范围”的原理,在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是最有阐述力并富有成果的基本原理之一,莫不敛衽赞述,可谓“真积力久则入”。但斯密于提要钩玄之际,不免百密一疏,忽略了在使用机器、采用间接过程时,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又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为敲打一个铁钉而制造一把铁槌是浪费的,还不如使用手边笨拙的工具。当然,不能因瑕毁玉,但需要将问题提出来加以考核。
杨格之后对分工问题念兹在兹的,我径说霍撒克和斯蒂格勒。前者是将您带到普林斯顿读书的邹至庄的老师,也即您的师祖。他说明专业化和不同专业的多样化是分工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仅有专业化而没有多样化就不会有分工。抱怨社会分工的演进比物种的演进快得多、重要得多,但对前者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后者。斯蒂格勒慨道:“迄今还没有证据表明在他之后分工理论取得过显著的进步,从而专业化也就没有成为现代生产理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顺带一提,1951年斯蒂格勒将斯密定理应用于论述垂直一体化,甚是经典。
杨小凯:继续寻绎经典,阐述其要,考其流变。说得专门一点,斯密心目中的分工主要是由专门手艺的职业化和发展所萌动的分工,也没有说明市场如何决定分工。所费解者,还有由斯蒂格勒发现的“斯密困境”,即接近市场极限时会产生垄断,而垄断与“看不见的手”是对立的。核心症结,正如奈特在《经济学的真理》中所言:“古典经济学未能从生产的组织的角度描述整个社会经济过程。”
杨格知其端绪,以匡不逮,秀杰之气时时露于其间。为了说明分工与市场规模相互促进、循环演化的特点,改进马歇尔关于报酬递增的分析,抉发其间的规律,他引入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概念,推断产业间的分工是报酬递增的媒介,报酬递增的主要部分是生产的资本化或迂回方法的经济,比其他形式的分工经济更多取决于市场规模。下面即是一段传诵已熟的文字:“根据广义市场概念,亚当•斯密的定理可以改为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这决不是同义反复。”且听他说,因为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只有当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足够大时,生产这种产品的中间工序才可能被分离出来;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分工,分工使原料生产者和最终产品消费者之间被插入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企业,迂回生产的潜在经济分别被它们取得。他把“斯密定理”敷演为益见精彩的“斯密—杨格定理”:递增报酬取决于分工的发展;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分工,需求和供给是分工的两个侧面。此说深刻指出分工与市场规模之间相互作用于彼此的动态关系,但对前者依赖于后者的原因缺乏有力证明,所论或有不稳。1993年,我们在题无剩义之处追索,将两位思者绾接在一起的该定理形式化,推进了识别报酬递增机制的工作。
杨格批评规模经济概念不能够概括分工和专业化对改进生产力的效果,对分工好处的看法接近于目下的网络效应概念。虽与斯密一样没有使用这个词,但把意思讲得很清楚。认定分工是一个经济组织问题,不能像马歇尔那样把纯消费者的需求分析与每个人的专业化决策问题分开来,而应从解析每个人专业化决策入手,再看这种决策汇合起来如何决定社会分工水平,而分工决定需求和供给。发人悲痛的是,1929年3月杨格从芝大回返伦敦不久因流感罹患肺炎而溘焉长往,没能推广灼有光华的宏论。
哈耶克:赞同科斯在诺奖获奖演讲中的看法: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工作,大体上是在精炼和细化斯密的著作。苏轼曾云:“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您积学求是,爬崖走险,追蹑、发展并精确化斯密、杨格的精义,玉成古典思想的现代解释,一个罕见的系统建构者,折射了治学的器识与胸襟,应验了贵国古语“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前薪虽尽、后薪以续”“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1988年的博士论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将分工和专业化的精彩思想变成一个全部均衡模型,建立新兴古典分析框架。这是一篇几可视为具有改变经济学所有基本定律的潜力的论文,留下彪炳一笔,被学界所宝重。在《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等顶级期刊上发表39篇论文,一年约2.5篇,高产是由无数心血浸出来的。1993年与黄有光合作出版《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分析框架》, 2000年梓行《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分析框架》,同年又与萨克斯精心结撰《发展经济学:超边际分析和边际分析》,多位一流大学的一流教授发表非常积极的匿名审稿意见。2000年那部被不少人不吝赐誉,目为自马歇尔、萨缪尔逊以还最重要的第三代教科书。
无源不能成活水。瑞典学派创始人维克塞尔实力杠杠。其基于庞巴维克的资本和利息理论,创生“累积原理”,对米塞斯、我、凯恩斯、索洛产生至深影响。维克塞尔是布坎南的精神导师。后者在芝大图书馆偶然翻选出布满灰尘的《财政理论研究》,得而师之。维克塞尔将政治视作一种交易、运用边际效用理论分析公共部门的思路和一致同意性概念,启发其端。布坎南的学术路径跟不佞和弗里德曼一样,始于经济学,达于政治哲学等。晚年对我有过批评,但极赞自生自发秩序理论,明倡曰:是经济学的唯一原则。对您也给予推重,多次允称对由专业化经济所造成的一般化报酬递增的分析以新兴古典经济学为最佳,黾勉从事“目前世界上最激动人心且最有希望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他申请国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让一流经济学家和美国一流经济系主任推荐博士研究生参加由您和合作者举办的系列讲座,足见其重视之一斑。“使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浑为一体”,阿罗也如是说,标举您的研究。美国经济学会年会甚至专门研讨它,回声四起。像大多数理论诞生之初遭遇的情况那样,人们对新兴古典也有过一些诟病和争议,这是免不了的。
杨小凯:如此奖掖,既感且愧,促使晚生重寸之阴,学足三余,未始须臾息,站在先辈的肩膀上添砖加瓦,衷情不衰。新兴古典这个脚手架取法乎上,将劳动分工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比较精致地联系在一起。学究一番,其特点荦荦大端有三,特引之。第一,每个决策者即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这一假定意味着代表自利行为的最优决策永远是角点解,厂商不是预先给定的角色,在什么条件下组织厂商是内生地解释的。第二,每个人作为消费者喜好多样化消费,作为生产者在生产中有专业化经济。专业化经济不同于规模经济,它与每个人生产活动范围大小有关。所有人的专业化经济合起来就是分工经济,和人与人之间依赖程度加深后生产力改进的潜力有关。这个假定与交易费用假定、每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假定相结合,就会形成专业化经济与减少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据此解释分工水平,而需求与供给则由分工水平来解释。第三,采用超边际分析。对每个角点的边际分析,解决给定分工结构时的资源分配问题,决定总需求给定时不同产品的相对需求和供给结构。角点之间的总效益费用分析,则决定专业化水平和模式即组织结构。所有人的这类决策决定分工水平,分工水平决定市场容量及总量需求,从而揭示一般报酬递增即分工网络效应的含义。
新兴古典超边际分析比较各个角点解的局部最大值,从中产生整体最优解,故包括角点均衡和全部均衡两部分。每个角点均衡解决给定分工水平的资源分配问题,而全部均衡决定分工的水平和结构。由于新古典中的全部均衡只解决资源分配问题,一个内在困境是不能内生分工水平,所以新兴古典的每个角点均衡都相当于一个新古典的全部均衡。若然,则新兴古典的全部均衡分析也就比新古典的均衡分析有高得多的解释力,斯为殊异之点。有关情况,容后再论。
哈耶克:分工问题确实很有诱惑力,不能把它轻易打发掉。什么是经济学?教科书上的典型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合理配置的学问。这是新古典的定义,由罗宾斯于1932年揭出。布坎南明确反对此说,认为该定义容易导向“最优化”的思路和计划经济思维。其视“交易”为经济学之本质,与在下欲把“经济学”定位为“交易学”的想法若合一契。贵国《说文解字系传》中徐锴注:“货,化也。”陈寅恪先生“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名论,确有道理。
您别出机杼地重新定义经济学,推认它是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循此路向,新兴古典这面大纛不仅研究个别决策人如何权衡各种两难冲突,而且研究不同个人的决策之间如何交互作用产生某种全社会的两难冲突;研究不同制度下这些两难冲突如何由某种制度权衡折中,产生个人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局面。自利行为交互作用形成的最重要的两难冲突,是分工经济与交易费用的矛盾。由此形成的解释框架,是一把令人心折的锐利解剖刀。
您为劳动分工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伟大洞见,提供了微观机制和数学模型,获得了一次最有系统性的整理,将学统之炬接力到了新世纪。设若斯密起于九泉,胸臆定然为之掀动。世有闻斯密之风而起者,予日日引领而望之。
 
(未完待续)
话题:



0

推荐

杜益民

杜益民

12篇文章 200天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