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波兰尼:所已知者具如上述。让我们结束这段余音悠长的叙事。那时,我重新调整了思考,以举轻明重的推论方式叩询社会问题,深索其奥,值得在这里复述。

设想6种不同物质的分子同溶于一杯热水当中,每种物质的千百万个分子会与其他物质的分子分隔开来,并在有规则的空间中漂亮地迅速堆积。通过冷却,每种物质自行变成独特的晶体,靠分子间的内力在几秒钟内隐隐然地自发完成。不难想见,在排列很多物体时,惟有依靠自发的相互调整与交互为用的过程,而不能把它们指定于特殊的位置。任何外力想进行干预,强自然所不及,皆不可行。还用植物与动物的生长,说明自发形成的秩序极其精致而复杂,妙不可言,连天使也叹服不已。例如,眼睛从低等动物简单的感光点,一步步进化出复杂而精细的结构,成像效果几近完美。

另外,特别用重力作用论述“多中心”任务的根本特性,喻解自发秩序的理论依据。假如有个由若干棍棒构成的框架,棱上有6个顶点,每个顶点以棒头或绳子、撑杆与其他顶点连接。然后任意取一个顶点,将它挂于钉子,并在正好相反的顶点位置悬挂重物。于是灼然可知,整个框架以一定方式倾斜,顶点的每一次移动都要将将依着侧近的顶点而遂行移动,其他邻接的顶点亦同样以次、继之,如此一波推一浪地不断运行。结论已经呼之欲出了。这些寻求榫卯切合的移动体现了一种“多中心”秩序,也确然仰赖于该秩序。OK,证明完毕。其逻辑机制可资坐实,此甚显白者。这个问题万分重要,还有更多的话要说,这里只需指出愚意:此当为社会运行的内在密码和枢机,为人类的创造性和历史偶然性提供了空间。

“多中心”秩序与现实活动的关系,需费唇舌。在下没有止步自适,以原创之思离析出颖辟确凿的3种“多中心”任务或言3种特征性事实,这是使分析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一是可严格计算的形式化任务。它须满足两个限制条件,即代入计算的经验数据绝对精确,以及数据能够重复出现。显然,它只限于数量较少的“中心”。二是超出严密计算能力的不可形式化任务。一一可援事指证,如在运动时保持身体平衡,画家处理色块之间的关系,厨师搭配各种食材、佐料,医生开药方等。它们皆非计之得。有识者不难看出,它是生物特别是动物的突出能力。三是理论上可形式化但实际行不通的任务。勘判经济任务,当亦不外此例。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经济问题数学化只具理论意义。特撰题旨鲜明的小文《管理社会事务的可能性》,把您的观点寄予纸间,得出一个有用的结论。内有句云:“这里包含有双重的不可能性;先是不可能收集必要的数据,且即便能够得到数据,完成设定计算的任务也太嫌巨大。”“作为一种极具复杂性的连贯任务,每个个体由‘看不见的手’来指导,不断做出实时调整,才能实现最适状态。”这两段文字对于论题的重要性,几乎是不需要夸大的。

休谟讲的自然宗教决非妄发谬指,它在宏观视景中与“多中心”秩序是一回事。就此而论,休谟无疑显示了其洞察力。他总括道:“世间万物,精确地相似,奇特地为达到目的而调整手段,这远远超乎人类智慧的产物所能及。”您的自发秩序理论是更高版本的“多中心”秩序原理,这个定评殆有当焉。以后我们会再遭遇于此,因此不能不在此多所绕舌。

哈耶克:中国学者章学诚有一句深论:“故学业者,所以辟风气也。”看似酷评,亦有值得深思之道理。

您以机敏锐利的逻辑,着力于卓越的拓展,用狮子搏兔之力推阐市场秩序和智识秩序这两个典型的具有重要理论分析价值的自发秩序,为众多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独异的视野。论证极其周全,此中有寄兴深微的真义,可谓知言,至今不敢遗忘。《利润与多中心性》一文说明利润来自于以货币为媒介的市场中多个“中心”的共同作用,每个“中心”应遵循自发的市场秩序,由不同的管理者进行管理,并揭明集中指令、干预、国有化的危害和痛症所在,力斥其谬。《管理社会事务的可能性》一文分别从生产者、消费者角度推证市场自发秩序的性质,并用法律和科学发展的例子,谨而书之,剖析智识领域的自发秩序特点,欣求增强自己的理论强度。

昔年,不佞契接您的进路,以生活经验事实准之情有独钟的自发秩序,增添新的作料,补强论证。也升起同样的念头,喜欢把市场比喻为在重力力矩作用下的“高速旋转的陀螺仪”,用晶体的形成、磁力吸引铁屑而形成图案这样彰明较著的物事来证实,技术性地讨究自然界的自生自发秩序,发见自发的韵律之美、畅旺之势。例如,以波兰尼式的口吻说道,我们不能通过对单个分子的排列,通过人工模造来有意识构制一个晶体,但是可以创造条件,使得晶体能够形成。推此以相况,指出一旦我们从物理世界转向生命、心智和社会等领域,自生自发秩序这个概念就变得特别重要、极为切真。因为,其现象极为复杂。我们在此所当注意的,越是复杂的秩序,越需要依赖人类行动非故意的力量,越不能通过命令来组织。譬如,大脑也是一个“多中心”秩序,其运行是由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调整决定的。基因依苛刻的规则,将单个细胞塑成结构精致的复杂生物体。埃利亚斯撰构《文明的进程》,全书最可圈可点之处是得出的下面这个明晰结论:单个人的计划和行动的密切交织“决定了历史变迁的行程,也是文明进程的基础”。人类能不能利用非存心的产物和获取复杂性之益,包括歪打正着的果实,是一个重大问题。黑格尔也想解释整体结果是如何从大量个人行为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但似有未谛。他归因于神秘的东西,找错了集事的力量。

思想自己的思想,乱曰:发现自发秩序理论这个“阿基米德支点”,足以令我们倾心竭情、抵押一生而无憾,也使得彼此不无惺惺惜惺惺之感。

波兰尼:我们从此入手并以此为纲,对社会经济问题重新考察。诺齐克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声称,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解释比其他解释更有智慧,也更有美感。也因此,长期受奥地利学派沙克尔影响的布坎南,曾“把市场的自发秩序原则看做18世纪最聪明的发现。”但是,他从中性的角度看待这个原则。通过“垃圾海滩”的例子,说明了自发协调也可能会出现经济无效率。在所著的《制度契约与自由:政治经济学家的视角》中,引用了鄙人关于如何组织科学研究的观点,甚幸。

哈耶克:奥斯特罗姆揭示“公共财产运作是如何通过自主(联合)治理的方式获得成功”,改写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没有女性获得者的历史,真是鸡群鹤立,由衷钦服。

丈夫文森特·奥斯特罗姆作为老师,启牗其研究兴趣和主攻方向。其职业生涯是跟随丈夫,做美西地下水流域管理和水令问题调查项目开始的。她坚守“实践社会科学”研究进路,进抵发展现场口问笔记,发现当地水生产者和各方组织形成一个复杂的“多中心”系统,比附近州更好解决了许多问题。参与大型公共服务特别是社区警察服务的实证调查,证明“居民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合作生产者”。论列5000多个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的专案,考察瑞士高山草地、日本公用山地和西班牙韦尔塔、菲律宾桑赫拉的灌溉制度等。“下学而上达”,用博弈理论初步建立“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制度选择分析框架。

波兰尼:其关注的“公共池塘”,换成学术性的表达,即非排他性与竞争性的资源。它不同于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纯公益物品,不同于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私益物品,也有别于可以排他但共同享用的收费物品或俱乐部物品。

首次将公地悲剧问题带入人们视野的,是24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首发其声出自《政治学》: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塔克“囚徒困境”、哈丁“公地悲剧”以及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提衡而立,皆说明个人理性行动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后果。公共事物往往难以得到关心,人们一般以为要避免悲剧性命运,只有两条非此即彼的路可走:或彻底私有化,或强化中央集权。但地方公共事物的治理经验表明,国有产权和私人产权都可能有悲剧结果。她按照“多中心”的线索,改变思径取向,核之事理,研议市场与政府以外的第三种办法。即通过更多的授权,参与人自己制定规则,促进社会规范的演进,可以解决相当多的集体行动问题。

哈耶克:“专业”这个词在古希腊语中是“烧火工人”之意,用在不安分的埃莉诺女史身上很是妥贴。她几尽一生之力,拳拳于此,用心深索,不断挑战自己的理解,进入堂奥。举其大者,如倡言多样化、分层次的制度安排,促发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激励;构建涵盖社会——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总体框架,找寻适用性更为广泛的途径。30余部学术著作和数百篇学术论文呈正于此,形成灿然可观的“多中心”理论体系。埃莉诺去世仅仅17天,文森特也驾鹤西去。足显鲽鲽鹣鹣,同心之义也。 其说确有佳处,但在应对当今大范围“开放进入”的公地问题,如危险废弃物处理、全球气候稳定性等,却显局促,或难有作为,需要在理论和政策工具设计上接续努力。

波兰尼:“多中心”原为关于社会秩序的思想,埃莉诺开新立派,作了重要的推进,把它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治理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萨格登教授即为怀此观念者,寄心宗极,着力甚深,1980年代撰就《权利、合作与福利的经济学》,颇得赏爱,久思一读。经眼之,它从头到尾运用博弈论分析工具,来展示一个个具体的社会惯例如何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不期然地自发形成和演化变迁。此书说理通透,很合吾意,谅您有同感,足以称之为诠释人类社会诸多自发秩序的标志性专著,把自发秩序理论能否成立的问号拉直了。用网络语言,就是实锤。作者认为这本书应当叫做《自发秩序》,后悔与出版商妥协而成现书名。美国政治学家阿克斯罗德组织了三届“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对抗赛”,总结道:“这些竞赛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合作确实能在没有集权的自私自利者所组成的世界中产生”。其说审是。

哈耶克:诚然如是,抚掌称是。您是明乎此者,拙撰《自由宪章》有相感呼应之处,援引了您的烛见:如若人类生活中的秩序是根据积极主动地相互影响而实现的,同时只服从对所有人一律适用的法律,那么我们就有了一种自发秩序的机制。自发秩序不是无规则的秩序。它并不会单独运行,相反,与“规则”总是结伴而出。中国庄子曾云:世间万物皆有所待。

虑及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的分野,我把规则界分为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作出十分祥慎、苛细的说明。私谓内部规则涵指在长期文化进化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规则,也即正当行为规则或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外部规则涵指根据组织或治理者的意志制定出来的规则,是运作一个组织或外部秩序所必要的工具,不能目为无形的累赘。这里要聚焦的,是自生自发秩序所遵循的内部规则。层层剥茧,它在根基层面首先可以归本于具有“一般且抽象”的特性,是长期性的措施,指向未知情形而非任何特定的人、地点和物,是前涉性的而不溯及既往。这导致内部规则的第二个特性,即“目的独立的而非目的依附的”。第三个特性是具有“否定性”,告诉人们什么是不能做的,使之不断地接近公正,与时下“负面清单”一样。巴斯夏慨云:“正义乃是一种纯粹否定性的概念。”康德所结穴的“绝对律令”,亦即符合这3个特性的一种规则,一种推勘到底的思辨。它能让人体悟正义女神总是蒙着双眼这一形象,以及罗尔斯“无知之幕”或布坎南“不确定性之幕”的深刻寓意,此不赘证。

内部规则潜在的意蕴仍需抉发。它的主要功能,是界分个人行动“确获保障的领域”以别之,此在文著中三致意焉。“有好篱笆就有好邻居”这句话言简义丰,实属金科玉律,我用它来比喻财产权的作用。表述时语气特别地坚定:包括个人“生命、自由和财产”的广义财产权,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惟一一种在实现自由过程中不引致冲突的方法。法律、自由和财产权密不可分,三位一体,实在于斯。休谟于《英国史》中深叹:国家的强盛归功于政府干预、侵轶财产的权力受到了限制。诚哉斯言。没有产权,就等于一个极权社会。

波兰尼:分条析理,对财产权的起源及其对扩展秩序的作用,做了无可辩驳的逻辑推演。淡淡而出,却富有深刻性和感发力量,给人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您反复涵咏生态学和文化人类学,发现在进化水平极低的动物中也存在以颇复杂的行为规则系统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并研寻习俗和先例的独特属性,说明法律先于立法。法官只服务于自生自发秩序或“谢林点”,“采纳那些更有可能使人们的预期相吻合而不是相冲突的规则”。“立法者的使命不是建立某种秩序,而仅仅是为这样一种秩序的形成和不断地自我更新创造条件”。更有甚之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打破限制自发秩序扩展和裕民足国的“布罗代尔钟罩”,或言史蒂芬·金《穹顶之下》小说中的“穹顶”。不止于此,您还厘辨行动结构、规则系统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自发社会秩序,把秩序所具有的自生自发特性与规则所具有的自生自发性起源分开来。我同意您所说的一切。

不佞也持此意。对习惯法的运作,做过发生学的解释,认为是自发秩序的一个范例。这里应该扼要一述,推其究竟。法官坐在法庭上,准备判定一件疑难案件。他会有意识地参考十多个判例,无意识地参考的还要更多。在他之前年湮代远的岁月,也有无数的法官,依据法规、判例、公平、合宜性来做出判决,有古老相传的东西。同时会超越纯粹的法律参考,意识到目下社会的趋向等情况。一旦法官宣读判决,即体现了对此前法律的解释,在某些方面予以强化或回辩、修正。这一系列法官之间沿续的调整,使习惯法得以有秩序地成长,承传有自,真实不诬。正如您所抒心得,从习俗和先例中产生的法律是“法律人的法律”。人类文化的许多领域都要“靠自发秩序的方法而得到培养”,社会所有个体自行己是,“无不在从事自发秩序之各种体系的型构”。

哈耶克:其间当有深意在焉。依愚见,正是两种规则相结合的方式,决定着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制度的性质。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由个人和组织构成。一些群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的而组织起来,但这些分立的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协调,则由内部规则调规着的自发力量促成。家庭、农场、公司、社会团体,以及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公共机构都是组织,它们又被入至更宏阔的秩序。用“社会”术语来描述这一自生自发的整体秩序,颇为可取。

更须辩证的是,自生自发秩序未必都复杂,但有可能会滋殖到任何一种复杂程度,超过人脑智能的限度。明乎这一点十分重要。归纳而言,语言、人类的社会网络、人脑内大量神经元的交互作用网络是3种典型的复杂现象,这决无可疑。自认为人类目前已知的最为复杂的程序都是自生自发秩序,它们很难被清楚划定边界,不显露于人们的感官之中或说不易于直观所见。其内在机理,非任何头脑探寻清楚或操纵自如。

简而申之,让未知事物有序化的唯一办法,殆在诱导它自己演替、茁长。这是基本准则,即中国人所言的“大闲”。《诗经》有句云:“布政优优,百禄是遒。”从中国《苏氏易传》中可以一窥苏轼带有近代性的那种政治哲学,其言如下:“古之善治者,未尝与民争而听其自择,然后从而导之。”

社会内部有个组织极为特殊,这就是政府。当它实施服务功能的时候,是自生自发秩序中许多组织中的一个。而当政府实施强制功能的时候,是在为维持整体秩序提供基本条件。较显然的是,组织秩序所遵循的规则即公法,逐渐支配或替代自生自发秩序所遵循的规则即私法,阻障社会秩序。自生自发秩序自现代始逐渐为组织秩序所侵扰,良有所由也。

波兰尼:吐佳言如屑。如此精彩的概括,我已经不能赞一辞。最近歆动于《枪炮、病菌、钢铁》,品读后力赞其论,并对“驯化”两字有了新的认识。农民在作物培育上已开始是无意识的,往往是人类和动物被植物所吸引,从而采集和撒播其果实,甚至排泄物也是一种培育的途径。慢慢地,有意识地去播种。所以,区分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有助于达尔文建构其理论,但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应把“人工选择”当作“有人类参与的自然选择”。人所做的不过是激发一种隐藏的自然驯化的潜力,不应夸大人在物种驯化中的作用。罗伯茨《驯化:十个物种造就了今天的世界》,可以举以为证。

基于盘旋已久的忧虑,不佞由此继进,持身追求理得之心安,反思自由沦丧的原因,眷求自由的基石。把自由视作一种“社会技术”,并在分析个体自由与社会自发秩序之间的关系时,揭示支撑自由社会的传统性结构,充实了自己的主旨。当然,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一得之愚。

 

话题:



0

推荐

杜益民

杜益民

12篇文章 200天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