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哈耶克:您勤动有恒,分析高超,提拎出的默会知识获得了新的内容和含义,井井有理地揭示出了某些有趣的特性。这个杰出概念,向人们提供了这个古老问题的答案,余泽被于今日。

自己目光所注的“分立的个人知识”中的知识,是一种可以正儿八经讲出来的明确知识,可以“谈辞如云”。这一点,前面已经述过。在赖尔和您的理论旨趣影响下,自己的知识观转向“无知”意义上的默会知识观,在较为详细的程度上究之知识本有的复杂性。赖尔重点研究日常语言哲学,关注挠头的知识分类问题,作出了丰富的分析。他注意于“知道如何”与“知道那个”之间的差别,这是我们必须继续检验的论点。前者是对一个人智力或理智的描述,后者是对一个人行为的描述,有可采之处。他检讨此中事迹,选析数例薄物细故:厨师背一遍菜谱,照本烹饪;英雄先默诵某条道德律令,再跃入激流抢救溺水者;棋手全盘考虑相关的对弈规则和机智权变,走出正确的一步,在在行不通。鄙人不想再多加相似的例子。非人类动物在某些方面表现更为优秀,能学会复杂的行为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然而它们完全没有语言。

波兰尼:区区之心。今日一谈您的《感觉秩序》的学术意义,高屋建瓴而来的洞见。它刊落陈言,依赖尔的两分法,更深层地论及酷肖默会知识的“情感化的知识”。人类的心智也是自生自发的秩序,文化进化的产物,其功用体现为一种“分类程序”。心智不可能把握复杂程度较高的现象的所有细节,因而不可能做出完全的解释和预测,这是“实践限制”。又况不可能对心智秩序本身做出整体的解释,于是而有“绝对限制”。不需要旁的理由,因为如奈特在至文《经济学的真理》中所云:“智力获得过程的解释本身也是智力过程,所以任何详尽解释都不得不解释自身和表明解释者。”为什么会有“分立知识”“默会知识”和下面要谈到的“必然无知”,为什么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是作究原竟委,冰释疑问,一一置答。

哈耶克:“却顾所来径”。从自己的学术编年史看,至1960年《自由宪章》尤其是1962年援笔作文《规则、认知和可知性》的时候,又将默会知识观引入社会理论发展脉络,拨开“明确知识”之类的遮蔽,形成坚确的结论。以对小孩言说、骑自行车、滑雪,雕刻、打绳结等手艺的观察为起点,状写它们的“家族相似性”,行动者在“知道如何”方面的“知”,但在“知道那个”方面的“无知”。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中用去很大篇幅,极写引航员那种不滞于物的特定知识所具有的效验和价值。显然,默会知识概念不是从“子虚”捏制出的“乌有”。人们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准据,无意识地作出选择,并加工默会知识。不知其“所以然”“正在阿堵中”的人,并不会在行动时笨手笨脚。人类学家斯科特将之称为“实践者的第二天性”,语言学家埃弗雷特将之称为“心灵的暗物质”,吾亦甚然之。所以,在行动者拥有的知识中,重要的并不是“知道如何”的非默会知识,而是“知道那个”的默会知识。

其意不仅此也。只有切入默会性,才能晓然内部规则之三味。发现内部规则也是一个完整的“规则系统”,包括明确阐明的形式化的规范规则和尚未阐明的规则,社会秩序的不确定性的价值被从更深层面设定,自生自发性质当稳如磐石了。兹后,我愈来愈推阐“无知”特别是未知的无知这种“必然无知”,述云人之心智的发展乃是文明发展的一部分,绝不能预见自身的发展。苏格拉底承认无知乃是智慧之源。我心下凛然,到底姜还是老的辣。蒙田教导人们不要说“我懂得”,而要说“我懂得什么呢”,这对于认识社会具有深刻意义,洵为至论也。他奋力宣扬文明的生成就是始于个人能够利用知识范围之外的知识,来突破无知的藩篱。研究创新的逻辑,推动创新活动不断勃发,不能不认真对待默会知识理论。涂尔干有云,“无意识,就是历史”“社会现实的力量正是来自这些无意识心智结构间的协调。”库恩于硬书《科学革命的结构》强调“范式”的实践特征和非形式化,支持了您的论点。

波兰尼: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与智者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机会,成为激发自己思考的动力。对您的作品有冰寒于水、青胜于蓝之慨,十分喜慰,为之冁然一笑。在这里,我们会遇到一些从前的旅人。赖尔、创建“参与者知识观”的杜威、为心理科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皮亚杰,以及格式塔心理学作始者,这样一条智识引线把“知识”带入更复杂的问题阈,颇堪为后思者之津梁,为默会知识理论的渤然以兴准备了条件。格式塔心理学以知觉为研究核心,把知觉视为一种视网膜或大脑上映像细节的均衡,可备一说。而我在重履其门径时,则把知觉作为意会感知的最低形式,是经验的积极塑造过程。苏格拉底的“我们既然知道,那么也一定能都说出来”,这句话是不对的,但不能断定是渠云的还是柏拉图的意思。在下于是慨喟:“我们知道的远远多于我们所表达的”。这个续貂猜想,后来成为金句。

鄙见以为,心灵的默会能力伏藏、窃发于意识深处的潜流,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默运且都引生决定性作用。它何由而发生?那就得有一个说道了。

对这个深不见底的问题,鄙人欲罢不能,各各剖析“大哉问”,而自成一说。它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我鞭辟向里,考诘内部关联以发其奥,研琢其更复杂、更具说服力的机制,澄明此中经纬:焦点意识和附属意识的功能关系,“我—它、我—你、我—我”身体化概念化操作的生理过程,以及欢会神契的默会互动、认知整合的突现过程等。限于时间,恕不一一释解。这些牵连相结、复杂如斯、和光同尘的奇妙机制,打开了默会认识的逻辑结构这个黑箱,使之不再是一个语焉不详的概念。

将默会知识理论推展到社会题域着土生根,是您社会理论真正原创性之所在。以我阅读所知,后继者也做出了很多理论努力。1982年纳尔逊和温特特撰《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扬其波,将默会知识理论运用于经济演化,给予系统化的关照,是深刻而详瞻的佳作,演化经济学遂即风行。究其议论,该理论阐明的涌现观与普利高津和霍兰等人的复杂系统涌现观非常类似。再加举一例。阿瑟其意亦此,推证“深奥的手艺”产生复杂技术,并解释新技术为什么会高度集中于一个、最多几个国家或地区,论之成理,行之有验。

哈耶克:您在人冉冉而行暮的时候,于默会知识理论研究深广度上着力拓展,血肉鲜活起来,真已堪称美备和接近于完密,可谓“著述归至赜,议论探深源。”

仅抒所蓄之一二。深究进去,知识增长的同时,人的无知范围亦会继长增高。文明程度愈高,每一个个人对文明运行所依凭的事实一定知之愈少。这两个观念,是顶顶有益的。默会知识或默会规则的存在,以及无知只能应对而无以克服的特性,使个人理性与自发秩序之间的逻辑关系顿然得到比较清楚的说明,至当不移的解释。如果心智既不能完全了解自身,又不能完全了解他人,那么也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指导经济和创建社会秩序。即便那种以人造规则为基础的秩序,也会具有应境而生的特征。我们的直观是,在流水线上,一隅三反地做出情境性判断也是成功生产的必要条件,少不了规章之外有效的即兴措施。中国的玄奘为什么要穿越鸟道羊肠远赴印度,“口授心传”地领受佛教精髓是主因,有些东西在书中是看不明白的。熊彼特信服“军令如山”,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著论曰:战争“不再具有个人成就的含义”。其说殊未必是,大瑕。莫知其所由然也,足惜耳。军事战斗若要顺利进行,须靠有格式塔心理的战士们视前线境势自行负责处置,而不能靠程功监督,陷入巨细无遗的各种指令中。历史经验这样说,“机宜不可以远决,号令不可以两从”“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这是宜然而信然的。中国有北宋一朝自宋太宗开始,皇帝连武将战时的指挥权都要羁勒,热衷于御赐阵图,让前线据此排兵布阵。如是,如何能应付复杂的战场环境呢?明朝将军熊廷弼疏言“疆场事当听疆场吏自为之”。冷峻的提醒是有意义的:很多看来只有刻意决策才能做到的,实际上通过个人之间自愿的合作而能做得更好。计划经济思潮及其理论无视这些情况,目睫之论显然来自哲学认识论,必须力辟之。就此数端言,这是我们今天重新回顾知识理论之价值所在。

就我对您的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而言,个人知识理论堪可称为继笛卡尔和康德之后认识论上的第三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为自然立法”,使您彻底完成从世界级科学家向世界级哲学家的转变,鹊声学界。这样的评价,不算溢美。如果说弗洛伊德进窥了无意识活动的“水下冰川”,那么您透视了人类认知默会整合的“地下火山”,避免“只在此山中,不知云深处”,导致传统认识论的重大格式塔转换。不少人长期未弄清楚的问题总算有了着落,积年阴霾,为之一扫。在当代一些著名科学哲学家的思想中,都可以看到您的影子。

一门多才俊,这个世界恐怕殊少麇集如此众多知识菁英的家族,堪为学术史上的奇景和壮观。兄弟姐妹和下一代几乎个个如芝兰玉树,展露了卓越家族中的优秀性状,万中无一。当然,中国吴越钱氏家族、英国赫胥黎家族、瑞士伯努利家族、法国居里家族、美国萨缪尔逊-阿罗家族等也星光灿烂。

就我所查到的,您排行老五,两个哲嗣了不得,约翰为多伦多大学化学教授,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乔治是经济学家,可称“乔梓联辉”。大姐拉乌拉才貌双全,是匈牙利第一位女性博士,可取得学位后突然结婚,能力一直没有发挥出来,但晚年写了有关马札尔文化发源地的开创性著作。她的次子是博士,流体测量学的世界权威;次女也是博士、陶艺专家,女婿是芝大法社会学教授。大哥阿多尔夫既学法学又学经济学,很早就为刊物撰稿,擅外语,到巴西后成为企业家,其子为博士和激光专家。卡尔就不要说了,他的女儿莱维特是加拿大经济学者。二姐索非亚也是一位经济学者和杂志编辑,丈夫是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女儿也是博士。不少表兄妹、堂兄妹也很杰出。可以一句陈寅恪的“门风家学之优美”深加赞叹。可谓书种不绝,家声不坠;科甲蝉联,家门赫奕。

波兰尼:不敢企望前修,颂扬段位太高,讲得让我有些不好意思。实有愧焉,碌碌不足道也。物理化学界有不少出色的学生,有所进益于时代。特露头角者,卡尔文和维格纳分获1961年、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维格纳的学生巴丁在1956年、1972年获物理学奖,唯一两次折桂的物理学者,也是截止2022年5位两获诺奖的学者之一。

人生是个学习过程,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寂寞,必须修己厉身,把自己寄托给一个信念。科学便是人类所寄托的庞大的信念体系。

哈耶克:“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今日穿梭于历史长河,享受了知性旅行的愉悦。

 

 

话题:



0

推荐

杜益民

杜益民

15篇文章 1分钟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