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哈耶克:公元前200万年,人类基因突变而形成语言能力,在10万年之内迅速扩展合作秩序。斯密显然探及语言的重要性,把交易问题与“思考和语言”问题联系在一起。两者的相通之处,都是某种类型的说服,交换是言说之扩展。市场使我们能与众多陌生人打交道,超越语言和面对面沟通的局限。布坎南慨云,在18世纪末至20世纪末,传统智慧一直在不断丧失,我们现在知道和理解的事物似乎要少于休谟、斯密、洪堡等工作和生活的时代。

回瞻鄙人至矣尽矣地探究自生自发秩序理论,当初是为了突破旧有囿限,解决经济学中的一个难题,即知识的运用和沟通交流问题。新古典经济学采取纯粹均衡分析方法,把整个经济系统假设为一个完善的市场,每个人都同时知道每一件事情。这不现实,全知全能的人不存在,彰彰在目。即便这样,新古典“依旧未能对这样一种均衡状态将在何时并以何种方式产生的问题作出任何解释”。我感到有隙可乘,因兴会而顿悟,一空依傍地述析 “知识分工”。这是经济学中真正的核心问题,需要着力入针的“要穴”。鄙人有一个概括之论,即它与劳动分工问题一样重要,相信经济学要比其他社会科学更可能对之作出解答。《经济学与知识》未及攻究和详述,只提了一些问题,一燕石而已,但是于学术生涯有“坐标”的意味。它是自己从经济学向哲学研究的转捩点,开启一个新的思想航程。

撰写《经济学与知识》时困心衡虑,无以准确名之,出于无奈,姑且试拟了一个粗疏的概念——“相关的知识”。也缺乏实切的定义,仅勾画了一个理论上的轮廓,尤意在与某个特定的人相关的知识,一种为不同个人分散拥有的“关于特定时空下的情势”的知识。极简而言之,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整合了的社会知识,没有组织成为“科学知识”的知识,也不存在有大全知识的人,只有无数个人所特有的知识。诚如中国庄子有句云:“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

至若1945年完竣的《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与前作堪称姊妹篇,或称为前作的扩展版、强化版。文中观点同出一辙,彼此勾连,互文相映。《经济学与知识》应和它的余响合读。若前后串读,比观合勘,颇能指点迷津。它更明晰了自己的原先阐述,揭举“分立知识”概念。我喜欢这个词,矜惜之。与“分立知识”行异质似、五雀六燕的“个人知识”概念,在作品中较为晚出。

其精纯处在于把价格体系视作交流信息的机制,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已有了现代经济学特征。得预此潮流,影誉极大,在目下人文和社会科学界余震犹在,堪属一份意义不凡的学术贡献。它让我得意了一生。

波兰尼:慢慢读,细细品,往往令人陶醉,首先醉在这里。佳撰逦逦近万言,做了一项对于经济学特别重要的工作,最不可滑过者。它丰富了分工的义涵,一个基础性解释,厥功至伟,自不待说。这不会算是夸言。如今一逾七十载,愈见光华,得到不断增长的喝彩和应用。即使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盛行的今日,任何放弃市场的主张都是一种无知。友人虽晚遇,但这个思想或许可以一直骄傲到未来。如果有一篇哈耶克的作品是每个人都应该阅读的,那就是于1945年发表的这一篇。

大家一直在使用“知识”这个概念,可是如果要发口问什么是知识,就会犯难,一下子说不出来。经过一番寻索追根,由史观之,它首先是哲学难题,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论题,各种说法纷沓而出,长久委决不下。大家同一应乎辩识知识特性的挑战,筚路蓝缕地开出了不少面向。哲学发展史上认识论和知识论始终纠缠在一起,都可被看作关于“知识”的理论。今天清点一番,列举如次。

以17世纪开以降特别到18世纪的情形为言,认识论主要用思于知识及其确定性的问题,被寻找绝对可靠知识的想法所囚困。大脑袋壳的哲学家们潜精积思,选择了不同道路,歧分为经验论和唯理论,缠讼许久,显得格外地紧张。持两端而详察,前说禀持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所有信息都是通过感官来传递,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和可靠性,忽视或否认理性的作用,理性仅仅负责对信息的排列、分类、组合并推论,明切地见之于洛克、休谟。后说推扬理性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只承认理性知识的可靠性,贬低感性知识,明切地见之于笛卡尔、斯宾诺莎。这一点,多受质疑。随后德国古典哲学家困而学之,察见它们的各逞其偏性,一针见血地发难。康德用“先天综合判断”溯以渊源,来解决普遍必然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黑格尔从绝对理性由自在到自为的辩证发展来说明知识必然性的根据,以补前贤之阙矣。他们有超越之处,但我心存困惑颇深,实不能不成为自己的关注中心。不必为贤者讳,他们想两得其平,最终还是出现了“破音”。蹈履诉诸或辅接理性之误,此乃立说中的漏洞。总之,传统认识论从主体与客体之间剥离出认知关系,视而不见其间的非理性因素,非也,终究是本人不肯从同的。

曾妄发议论、所最先发明而定立的“个人知识”这个专词,具有“元概念”性质,有理论引领意义。它文殊不典、于古无征,是冥思神会地䌷绎或者说生造出来的,似可承乏。当然,如果中文译为“私人知识”,其所涵之义更贴切,也可能更传神。这个对知识性质的新表述,虽为一种俗呼,可愚感甚为精彩,搔到了痒处。用命题来表达其基旨,那就是“所有知识都是个体参与的”。此论不依违两可。以余观之,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一样充满人性因素,人的热情、信念与价值就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中国古人感言说:“名者,实之宾也”,非向壁虚构。认许科学是人化的科学,在在皆是一种“个人知识”,此乃科学的微渺之处。就其实而言,个人知识也是客观知识而非主观知识,拙说反对的是基于逻辑经验主义的客观主义知识观,反对“休谟之叉”等传统认识论的主客观分离、身心分离和内外分离。其故何耶?因为“客观性”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个人知识具有“普遍的意图”,具体表现为科学家的责任心,而这是主观知识所不具备的。由是我想,“正是在良知、责任心的支配下,科学研究摆脱了主观主义的武断、任性,具备了必然性的品格。” 岂不然哉!这是自己比较满意的理论性答案。

哈耶克:赞同尊文的一些看法。补充一点,就是公共讨论也助推导致“客观性”。典型者如牛顿误入研究《圣经》和炼金术,是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的观点付诸讨论,并在公共论坛上接受挑战。

就经济学来说,我是一个“内部人”,也是一个“外部人”,愿意曲道而行。对心理学有深长的兴趣,广索深探脑科学。私以为这是一件十分迷人的工作,极富挑战,“真积力久则入。”1952年上梓的理论心理学专著《感觉秩序》不拘成说,重新分梳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剖毫析芒,具有重要哲学意义,应验了蒯因关于“认识论问题就可以当作心理学的一章”的看法。此书是研究生涯的一个重要环节,自己的枕中鸿秘和杀手锏,压箱底的,就像斯密对奠立其经济理论的《道德情感论》重视程度甚于《国富论》。简概言之,鄙说表明没有什么给定的“感觉材料”,任何材料或数据都是感觉主体解释的产物。

您诠释科学研究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而不是物的外部静止投射。对这个更大胆的看法,极其欣赏。亚里士多德把“惊异”作为科学发现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有一定科学背景的斯密,视“惊异、好奇、赞赏”为科学理论体系演化的心理动力机制,在《天文学史》中予以解述。康德以唯心主义形式提出范畴问题,旨在于指明主体认识的能动性。薛定谔也执持科学是人文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洞见。在《思维简史》这本书中,蒙洛迪诺讲述了很多例子,申明“好奇心不仅在人类进化和现代智人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未来仍然是我们人类在大自然生存的立足之本。”认为它的缘起,是人们想要知道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是想破解世界的源代码。

科学家像艺术家。信念作为科学家自身持有的一种精神、一个非理性认识手段,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恍然大悟”,有时是在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减弱或完全被排除的时刻才开始的。从科技史的草蛇灰线中,发现正是这个难以说清道尽的东西,促使人们把一生的精力作为赌注投入到科研中。弥望皆是,无不如此,凿凿可据,且惟此才可能被解释。阿基米德在浴盆洗澡时憬悟鉴定金冠的方法和浮力定律,喊出“尤里卡”,哥伦布不拘畏地带着《马可·波罗游记》横跨大西洋寻找印度群岛,笛卡尔在倘恍迷离的梦境中创立解析几何,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在一个特别晴朗的下午散步时突然想明白了改善纽科门蒸汽机的关节,疾病发作的华莱士意识到疾病是控制动物数量的关键,孟德尔做了8年的豌豆实验,门捷列夫梦中醒来后在纸上画出元素周期表,即系明证。其他科学家的表现何可胜数,不再此赘列。您还强调直觉、判断、鉴赏能力等的作用,相信科学不可能摆脱个人因素的介入,绝对客观性从实验开始就不可能,在理论构造过程中同样不可能。恰因乎此,知识不再是孤立、静态、被动的,而是与人息息相关、动态、发展的,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知识观念。从事了半辈子科学工作,却首先放胆雄辩一气,观点锋锐地厉声讨伐“科学”罪状,淑世医俗,勇气和洞察力惊人,但也成为集矢之的。

波兰尼:得兄胜解,大获我心也。1948年到曼彻斯特大学后开始系统表达自己的哲学观念,掀开“默会知识”理论问题的面纱,构成《个人知识》的核心内容和精彩所在。精简而述之,人类的知识有两种。我析出其特征,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码式、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未见端绪,不可梳篦、编纂的知识,是微妙和深奥的另一种知识。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或可言说、可交流的知识、清晰的知识,将后者称为默会知识或前语言知识、不可交流的知识、不清晰的知识、缄默的知识、隐性知识,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比较难捉摸、略带玄气的知识。“默会”与中国古语里的“默存”有一些相像,后者指身体不动而神游他方。大多数人对此未加以重视,将它冠以“本能”而非知识的标签。

转谈两者关系如何。默会知识是一切知识的本基,也是知识的终极目标。最深切的根性,其在斯欤。能使诸多迷雾为之开朗,信乎不谬。对默会知识的拒斥,就意味着对一切知识的拒斥。缺少个人的默会的知识资产,化学、生物学以及医学课本将尽成空话,亦理之所当然矣。通过柏拉图之口,苏格拉底甚至对书写的发明表示遗憾,宣称书籍不能回答问题,而性喜能体现参与者之间共鸣回应的口头对话。但两者之间也并非疆界森严,决然分开,整然有别,而是机藏着内在联系,相与共生,互相转化。相互扣结的两者,需要宝贵的协作,不可废一。

哈耶克:从历时性维度看,这个问题有漫长的思考史。不能轻忽诸前贤透过纸背所传达的深意。后辈不是前无所承,不能掠美,谨以为识。

溯流从原,迹其发端,可以寻到的一个斐然在前的先哲便是德谟克利特。他迈出了蹒跚的一步,揭橥“暧昧的认识”即那些模糊、囫囵的不能清楚言诠的知识,颇耐吟味,与默会知识理论的命意确乎有相同的一面。在一总概括中标张一帜的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的知识分成纯粹理性、实践智慧、技艺,后两者就属于“米提斯”即隐性知识的范畴。他惊诘其故,以航海和药物学为例,说明回应、临场发挥、反复实验的独特重要性,说明长期经验带来的实践智慧的不可或缺性。奥古斯丁的“内感觉”和康德的“模糊观念”这两个说法大体上一致无二,各有华彩,颇类乎不明瞭的隐性知识,或者说与默会知识有微妙的相似性。遗憾的是,他们止步于此,且不解其故。但当日知识论尚为草昧初开之际,这些原始刻画各有特别可取之处,仍有启蒙之效,被我小心探索这个“黑箱”时所参酌,做了“取其说而附益之”的工作。

波兰尼:前已述之,历览人类经验,默会知识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知识类型,一种殊难指言物事的知识,是非语言活动的结晶。我询问过略迹原情的多人,得出诚如前列诸家的结论:默会知识无法言诠,百姓日用而不知。这个不是玄理。何以见知?休谟所举的小船上两人凭着默契或惯例划桨,此为尤异,是一个佳例。当然,他想说明的是所有权安排来自于人类社会逐渐形成的惯例。康德说一边即兴弹钢琴,一边与旁人谈话的音乐家,不会荒腔走板。象棋大师眨眼之间的直觉,就读出棋局,做出正确决策。麻醉师的工作,更多的是依靠直觉性本能。虽然其间由此至彼的过渡性难以觉察,但高度默会的情状甚明,令人惊异不置。《庄子》里面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华人的俗谚“言有尽而意无穷”“无言胜似有言”,成语“妙不容言”“言不逮意” “冥行擿埴”“心灵手巧”“潜移默化”“手挥目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诗句“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均此之谓,剥绎出了其特征。正如奥克肖特所着墨的,有了语法知识,人们也完全可能讲不出明白易懂的句子。

要额外强调的是,默会知识是“苦读不解”的,不能以规则的形式传递。更如维特根斯坦所云,一旦得到某些规则的清楚表达,我们反而往往无所适从。有些窍门从工作手册中完全找不到,难以再生产和复制。因此,不易大规模积累、储藏和传播以及批判性反思,只能以学徒制方式传递,像生物学上的“拟态”似的。《庄子》中的两段话可以说明之。“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在师傅的示范下,通过观察和模仿,徒弟似识途老马,不知不觉学会技艺、得其仿佛并改良技术,生成近乎艺术判断力的英异的“即兴创作”的圣手能力,包括那些连师傅本人也不知道或难以卒解的。这种实甚显然的良例,不胜其多。举此几例,可概其余。要成为品酒专家,你得在师傅面传身授下长期实践、循习而形成一种基于本能的直觉,师者亲授的机宜只是一部分。这个道理应该是自明的。为什么面对同一张磁共振片,有些医生会作出不一样的判断?医生的优秀来自实践。中国两汉时的李广骑射技艺神异,主要源自于家庭世代仆射的传习,不可能无所从来。李陵的技艺,又得自于李广。手工工艺往往流传在封闭的地方,甚至只能业传枝胤。一门技艺如果在一代人中得不到应用就会全部失传,别无他因。奈特把农民或水手能很正确地预测天气,视为“真正的直觉”。莫克尔在《增长的文化:现代积极的起源》中则将手工工艺目为“缄默智慧”,它与科学原理相互合作,最终使得工业革命成为可能。事实上确乎如此,深得社会之壸奥,断断焉甚明!

 

话题:



0

推荐

杜益民

杜益民

12篇文章 200天前更新

文章